潤濕性并非固體或液體的 “單一屬性",而是二者相互作用的結果,主要受以下 3 類因素影響:
固體表面的性質(zhì)
化學組成:極性固體(如玻璃、金屬氧化物)通常對極性液體(如水)潤濕性好;非極性固體(如石蠟、塑料)對極性液體潤濕性差。
表面粗糙度:同一固體,表面越粗糙,潤濕性的 “極duan性" 會被放大 —— 親水表面更親水(接觸角更小),疏水表面更疏水(接觸角更大,如荷葉的微納結構增強了疏水性),這類影響通常需要借助水滴角測量儀進行精確量化。
表面清潔度:固體表面若有油污、灰塵等雜質(zhì)(通常為非極性),會降低對極性液體(如水)的潤濕性(比如臟玻璃上的水會收縮成滴)。
液體的性質(zhì)
表面張力:液體表面張力越小,越容易鋪展(潤濕性越好)。例如,酒精(表面張力約 22 mN/m)比水(表面張力約 72 mN/m)更容易在多數(shù)固體表面鋪展。
極性:極性液體與極性固體的潤濕性更好,非極性液體與非極性固體的潤濕性更好(“相似相溶" 原理的延伸)。
環(huán)境因素
溫度:溫度升高會降低液體的表面張力,通常會提升潤濕性(如熱水比冷水更容易在玻璃上鋪展)。
環(huán)境介質(zhì):若氣體環(huán)境中存在能與固體 / 液體反應的物質(zhì)(如水蒸氣、腐蝕性氣體),可能改變固體表面化學狀態(tài),進而影響潤濕性,此時可使用水滴角測定儀在可控氣氛下進行動態(tài)表征。為全面評估實際潤濕行為,建議采用接觸角測量儀在相應環(huán)境條件下進行系統(tǒng)測量。